(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舆、轮、辕、轭、軎,这些字为何都有“车”的偏旁或部首?传世文献里记载“天子驾六”,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诗经》里写道的“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是什么样的驾车方式? 8月12日,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邀请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赵长征带着他的新书《春秋车战》,讲述战车的黄金年代。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春秋时代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留下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战车的构造和功能是怎样的?车上三名武士有何分工?战车是西方传来的,还是本土孕育的?风驰电掣的战车,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讲座中,赵长征以《左传》《史记》等经典史料为纲,引证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读者从“战车”这一视角解剖了春秋军事。
赵长征介绍,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单辕、两轮、四马的。前面一根很长的车辕,又叫“辀”。车辕的左右两边,各有两匹马,一共四匹,牵引着马车前进。车辕连着后面一根车轴,两者垂直相交。车轴两头各有一只轮子。车轴上面有一个车厢,车上乘三个人。中间的为御者,负责驾车,是司机。站在车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责射箭,他的地位最高,是指挥官。而站在车右边的人称为“车右”,负责近距离格斗。
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左传》中,有许多关于车战的可靠记载。另外,考古发现发掘了很多大规模的春秋时期的车马坑。赵长征说,综合这些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可知,春秋时期确实是车战的最高峰。在这个高峰之前车战有慢慢发展的过程,从商代、西周一直发展过来,车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各国车战的保有量也越来越高。到了战国以后,车就失去了绝对的优势,步兵和骑兵开始兴起,所以春秋可以说是车战的黄金时期。在战车的黄金时代,发生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战争,其中不少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而关于战车的衰弱,赵长征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战争地域的扩大和地形的复杂化。车战在中原各国兴盛,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北部有着大片的平原,适合战车驰骋。但是随着作战范围的扩大,战车就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地形。北方的戎狄的山地,南方的楚、吴、越等国的水网,都是限制战车机动的因素。第二,作战方式的变化。追求战胜的现实主义军事思想也慢慢取代了崇尚道德、礼仪的传统观念,诡计和诈伪被正面肯定,战争的表演性被取消。第三,军队成分的变化。从西周到春秋前中期,贵族和上层平民才有当兵的资格。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兵员越来越多,大量的下层平民被允许加入军队。他们没有条件接受射御等专业训练,无法充当战车兵,只能充当步兵。
《春秋车战》成书背后也颇有戏剧性。赵长征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小喜欢军事,虽然学了古代文学专业,但仍保持着对军事的关注。2008年,出版社编辑向赵长征邀约写一本关于面向大众的古代军事的历史普及读物,他开始着手准备,谁知写起来“才发现其中的困难,大大超出自己的想象。”无数从来没有疑问的地方出现了疑问,小到一个词的解释,大到武器、战术、军事组织的发展进程,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斟酌,来回比对,工作量十倍于计划。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他终于将这本书呈现给读者,“不玩噱头,言必有据,用学术的态度来写普及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科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